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来源: 特教网微博
发布:2016.12.26
点击:
次
一、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概述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
家庭是儿童成长起初、较重要的环境,是儿童学习做人、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是家长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听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对他们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这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发展成长时期乃至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比普通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家庭教育一般是直观、形象、可模仿的,并在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兴趣、爱好给予诱导、激励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早期性与奠基性
早期性和奠基性是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婴儿呱呱坠地,首先接触的是家庭。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仍是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在国外发达国家,确诊听力障碍的平均年龄是20个月;在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健康意识以及父母的态度等原因,往往会延迟听力障碍的确诊,有时候儿童到了3、4岁才发现听力有问题。对听力障碍儿童的及早、明确诊断的延误,影响了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而言,早期家庭教育有利于亲子之间建立更加适当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这期间,他们除在父母那里获取自身生理、生活的需要外,还从家长的言语、表情中认识外部世界,从家长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对人类社会的起初印象。可见听力障碍儿童家庭不仅给儿童以“摇篮教育”,还将给他们以“终身教育”。
2.自然性与随意性
自然性与随意性是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又一显著特点。家庭教育中经常的、大量的是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出来的品行、志趣、性格、生活方式等对儿童自觉或不自觉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的自然性。同时家庭教育的自然性导致了它的随意性。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一般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教材,更没有具备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专职教师,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的制约,在休息.、娱乐、家务劳动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教育。
3.长期性与连续性
教育子女是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任何家庭中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对其子女的某一个阶段负责,而是对子女的终生负责。特别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是一时或短时期的,而是长期的、终生的。家庭是永久的教育场所,父母是终生不变的教师,这也就使家庭教育具有了连续性,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稳定的、连续的家庭影响中,以累积的方式接受教育。
二、听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早期经验,促进儿童言语的发展
人在生活或学习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效仿的模式、寻找榜样。听力障碍儿童由于身心上的缺陷,较多地运用直观形象,模仿更为强烈。家长的人格、品行本身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家长日常的生活行为是一种潜在的,而且是惊人的教育力量。因此,家长不仅需要提供给孩子生存所必需的营养和无微不至的照顾,还要提供给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早期经验,通过自身的表现教授给孩子,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的开始生活。家长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表率。如果一个家长刻苦好学,工作之余也拿起书本认真阅读,并把这种好风气带到家里,那他的孩子也会自觉地效仿,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要求很严,让他们努力学好文化科学知识,而自己却随随便便,不尊重科学,不学习知识。显然,前一位家长的做法是正确的。
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在幼儿阶段,家庭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如果能尽早抓住语言训练的关键期,尽早进行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尽早接受听力语言训练,那么,效果也将会更好,儿童也就越容易掌握语言。
(二)可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学习做人、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尤其对于儿童而言,亲密、信任、具有影响的人物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听力障碍儿童个性的形成,更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表率,给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若家长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语言粗俗,行为不检点,子女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父母应该努力为自己的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教养子女,做好孩子的表率,使他们在感受爱的同时健康地成长。
(三)可以对儿童缺陷进行早期的补偿和矫正
听力障碍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多方面的缺陷,这些缺陷限制了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学前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听力障碍的儿童在学前阶段就能接受到科学系统的早期干预和教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由于听力障碍对儿童身心的影响。听力障碍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在心理上极易产生自卑,如果不从小对他们进行矫正训练和培养,会给他们及家庭的整个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应尽早发挥社会因素的力量和作用,为听力障碍儿童创设良好的交往和教育氛围,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活动来改善自身的心理缺陷,达到调整听力障碍儿童心理的目的。
(四)可以配合学校的教育,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起就生活在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身边,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所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较早的老师。孩子入学后的教育任务主要由学校承担了,但并不是说家庭教育就可以终止了。实践证明,孩子入学后家长对学校的支持,配合比家庭或学校的单独教育更为重要,效果更好。这是因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又促进了家庭教育的结果.
来自于特教网微博